本网讯(通讯员/董博 孙健 莫帆)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推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举措,是增强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7月3日,经济管理学院南召岩画文化挖掘与保护实践队6名同学在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良、分团委书记田进军、指导老师樊智勇、李浩的带领下来到了南阳市南召县石门乡进行岩画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活动。
岩画是指史前人类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或图案,其中图画是具象的动物、植物图形,多以天然染料绘制,图案则多表现为凹穴岩画。岩画在世界五大洲都有广泛分布,在我国境内,具象的图画式岩画有三大分布带:东南人面像岩画、北方草原动物岩画和西南地区生活岩画。本世纪初,在新郑具茨山发现的凹穴式岩画颠覆了世界岩画界的原有认知,抽象的凹穴岩画被专家认定为此前未经发现的全新岩画体系。此后,凹穴岩画在我省平顶山、驻马店、方城县也相继被发现。自此,“中原岩画”在中国岩画学范畴内的独特地位,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在2014年,包括“石门乡岩画”的“鸭河岩画”被发现,中原岩画再添新丁。
图为带队老师观察单穴岩画莫帆摄
实践队来到南召县石门乡梦山地区,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大山,沿途观察、拍摄、讨论。实践队发现,梦山地区山岗、丘陵地带有裸露岩石的地方,大都有岩画遗存,分布面积广泛。其中凹穴岩画占主导地位,面积有大有小,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形式有单穴、双穴、多穴相连等,其中更有一块岩石上凿刻着规则的十一个凹穴连成直线,实践队表示将对其内在含义进行进一步的考察研究。
(十一连穴岩画莫帆摄)
“二梦山”山顶处巨岩林立,怪石嶙峋,实践队在此注意到一块奇特巨石,它高约4米,东侧部分向上突起且尖锐,西侧部分呈扇形铺开,整体形似母鸡,在侧面及中下部分有人工刻凿的纹路及凹穴,当地人称之为母鸡石。在母鸡石东侧20米出的一块巨石上,实践队惊讶的发现了一组奇特的凹穴,疑似古人凿刻的复合式凹穴岩画。这组岩画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其原本图案已难以考证,但依稀可以辨认出飞鸟走兽的形状。
(复合式凹穴岩画莫帆摄)
据悉,中原岩画大致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甚至更早,而这一期间,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曾在中原地区活动。中原岩画,在一定意义上跟文字起源有关,和处于中华文明的萌芽时期的黄帝时代也有重大关系。石门乡岩画作为中原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及发展意义非凡。
在实地考察结束后,实践队经查阅文献、交流讨论,对于石门乡岩画的内涵得出几点猜想:其一,与文字、数字的起源相关。事实上,人们所熟知的结绳记事易腐烂损毁,因此,也许在远古的某个时期,人们采用凹穴岩画代替结绳记事,并逐步演化出不同的排列方式、图案,以记录较为复杂的事件。其二,与原始社会祭祀、巫术相关。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相信世间存在超自然力量,可以帮助他们避免自然灾害、实现愿望,原始巫术、原始宗教因此诞生。而这些凹穴岩画,极有可能就是原始人类祭祀时所使用的、与超自然力量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其三,与祈求繁衍有关。事实上,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及西伯利亚地区,原始人类把小凹穴视为女性生殖器,象征多产。甚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印第安族群中,妇女生小孩前,仍然要上山祈祷,并随之创作凹穴岩画。
图为带队老师指导实践队同学莫帆摄
著名作家二月河说过,“要让岩画,要让这些‘无字天书’,成为解读神秘文化的符号和工具,要开发它、利用它,使它变成南阳新的文化财富。”事实上,南召县石门乡深处群山之中,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土壤肥力低下、灌溉水源稀缺、交通不便,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当地长期处于贫困当中,而南召长久以来也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石门乡岩画对于石门乡乃至南召县来说,不单是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一座巨大的财富宝库、一辆脱离贫困特快专列。在愈加重视精神文明的当今社会,合理的开发、利用石门乡岩画,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南召县增加就业、经济发展、脱离贫困有着巨大的帮助。
实践队表示,此次社会实践只是对于石门乡岩画的勘察研究工作的一个开始,此后,团队将长期针对石门乡岩画开展社会实践,对其进行长期的系统研究并开展保护、宣传、开发工作,在帮助当地脱离贫困的同时,磨砺同学们吃苦耐劳、奋发拼搏的精神,培育新时代先进大学生。